回首頁
網站地圖
ENGLISH
關於故事館
相關連結
館舍介紹
123
123
故事館工作團隊介紹
館舍平面圖
活動新訊
常態活動
分類活動
人才增能
特別企畫
其他
活動月訊
成果分享
專案活動
跨界結盟
其他過期訊息
申請表單
預約參訪申請表
場地使用申請表
拍攝申請表
收涎、抓周報名表
收涎、抓周匯款回覆
服務訊息
服務項目
參訪資訊
活動花絮
幸福學
Go世界
雲林故事人
館舍參訪
收涎捉周
故事無國界
特別企畫
8月駐館藝術家-林仁亞
8月駐館藝術家-林仁亞-工作坊
在地學
在地生活
志工園地
GO 雲林
GO 台灣
雲林社區繪本
語言友善-台語大家講
未來學
閱讀推廣
走讀地理
社區學園
共創共享
爬一座故事山-閱讀推廣
影音紀錄
走讀地理
館舍故事
雲林故事人特別企畫
媒體報導
雲林社區繪本故事
Podcast
記憶傳人故事集
國際交流
故事365
台語影音專專區
感恩名錄
其它
文創商品
2025台語歌謠繪本-「烏熊愛tshit(ㄑ一ˋ)迌」
2021社區繪本
2021玉山-爬一座故事山
2020社區繪本
2020玉山-爬一座故事山
2022社區繪本
竹,這神奇的草
移動超市六七十項(英文版)
2023社區繪本
Bamboola 竹君子
2023地方文化典故故事集-楊彥騏 蘇佳琴
2023台語主題製作-許立昌
2024社區繪本
臺語版雲林繪本連結專區
2019玉山-爬一座故事山系列
私房繪本
2015社區繪本
2016彩虹系列繪本
2016社區繪本
2017雲林故事人協會出版品
故事棒棒糖
2018雲林社區繪本
2019雲林社區繪本
2011社區繪本
2010社區繪本
2012社區繪本
2013社區繪本
2014社區繪本
2025年
4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觀看本月份行事曆
活動日顏色
今日顏色
志工招募
留言討論
訂閱電子報
館舍平面圖
週三~週日 10:00~18:00
國定假日不休館
週一~週二、除夕、初一、及國定假日後補休日休館
其它休館日依最新公告為準
(請參閱行事曆)
113年12月9日-114年1月 27日,進行維護修繕工程,施工期間將依實際需要休館,週末正常開館。
【來唱台語囝仔歌】 時間:2024/8/17、8/24、8/31、9/7、9/14(六)15:00-16:30 地點:雲林故事館
【館舍公告】腳踏車租借申請開跑囉~!歡迎來館預約腳踏車租借申請!
來故事館~讀一本沒有讀過的書,寫一則令人難忘的好故事!
來故事館~聽一個有溫度的故事,說一個感動自己的故事!
總筆數:428
前往頁面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第19頁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上一篇主題
下ㄧ篇主題
發表人
內容
小草
數位典藏--傳統與傳承
發表時間: 2010-04-30
因緣際會下看到這門--「雲林縣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社區繪本創作研習」課程,講師是唐麗芳老師與張真輔老師當下就決定不錯失機會報名參加。以唐老師說故事帶領的功力與真輔老師天馬行空、活潑、精彩、生動的筆觸,期待自己有「新」的活化的思維來看待有「心」的活力社區。
感謝中研院的陳泰穎先生來館分享 「淺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在典藏的資料庫中秀出了早期軍教、體育,也看到原來雲林水利會早在民國64年就有中文電腦處理會內各項煩雜事務、朝天宮的花燈、北港六尺四…….一些有聽說、好像的事影像都呈現在眼前。
所以無論您在何位置與頭銜,走過必留下痕跡,把握當下,人身難得,經整理與保存的典藏好資料,讓大家見證一路走來的歷程,也可說功德無量了。
有時自己覺得自己只是想學習,而不是很清楚學習傳統保存、傳承的重要性,還好自己有東翻西看一些雜書習慣,很多時候就是有挖到寶的躍雀,所以摘錄了部分與大家分享。
※聽見台灣的聲音---一許常惠教授—平凡中的不平凡 摘自閱覽127期P22
「禮失求諸野反求諸己」---
前衛作曲家許常惠在創作之餘,亦不忘民族音樂的采風工作,俾從中取得第一手的傳統音樂有聲資料,以作為創作素材。基於「我們必須有自己的音樂,我們必須瞭解自己的過去、自己的傳統、自己的基礎」之使命感。許常惠在1960至1970年代的二十年間,曾有三次開國內風氣之先的大型田野採集行動。
法國思想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除主張人人平等外 ,還主張人應趨向自然、屬於自然,以農民為主體的平民大眾〈folk〉的傳統更是彌足珍貴。在盧梭影響之下,歐洲的知識分子開始走向鄉村,親近自然,探訪古老習俗,詢取傳統寶藏。民間傳唱的歌謠,並成為文人創作所依循的典範。
德國哲學家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即認為民間的傳說、歌謠和習俗是民族情感之所繫,而保存於農村的歌謠,不但保持了原始,也保存美與真,是具有純樸與原創性的作品,更是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充分表現。基於民間歌謠是貴重的民族遺產,赫爾德乃主張應當及時搶救。
留歐背景,顯然是醞釀許常惠關懷本土文化傳統思維的主因。與共同關懷傳統的好夥伴史惟亮同樣有留歐背景,亦曾先後在國臺交服務過。他們兩人從西方學者對於民間文學採集的觀念與做法之中,深切體會到包括音樂等存在民間的活傳統之珍貴性,以及其蒐集與保存的重要性。
他們發現了陳達、郭英男…….,搶救了許多珍貴、美麗與純真的農民之歌。
歷史學者俞大綱教授嘗以人體象徵文化工作,他比喻人體中的頭部有如文化項目中的傳統,雙腳則代表現代,肚腹係銜接頭〈傳統〉和雙腳〈現代〉的重要部位,而鼓勵文化人要做好肚腹的銜接工作,以免在推展文化工作方面出現手腳分離的現象。回顧許常惠的一生,在傳統文化尋根擴展現代音樂創作題材之同時,也致力於台灣傳統音樂文化的維護與發揚。
誠如具名「沈黑潮」的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所描述的許常惠老師:「把音樂當作生命的藝術家,他有一份單純如嬰兒的性格,說話總是脫口而出,鋒利如針。他沒有客套,不拘形跡,不計得失,才氣奔放,熱情過人,肯做敢做。」
由於他的努力,透過音樂馳聘在國際音樂的交流中,為台灣外交開闢另一片疆土。
亦因此,他獲得法國政府頒授榮譽軍團騎士和長官級勳章、榮獲我國行政院文化獎及獲李登輝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這些都是國內文化人的最高殊榮!
※如同物極必反的道理一樣,當人們在物質 的金字塔裡放縱奢豪,氣焰囂張後,就像極盡時尚後,所想起的不會是悠然神往,而是心靈空虛。復古主義就是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儼然成為一種返回傳統,淡雅記憶的產品。從大量出現的復刻版商品,
與斑駁照片的影像,因為斷裂的時空軌跡讓當中產生出的歷史感與時代觀出現一種風格混合,除了懷舊外,透過新時代的角度看這些復古物件時,產生了一種新的典範。
摘自美育173 老劇場,新文藝復興 策劃人/週一彤
總筆數: 428
前往頁面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第19頁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雲林縣虎尾鎮林森路一段528號 TEL:05-6311436 E-mail:
home@ylstoryhouse.org.tw
COPYRIGHT © 2010 Yunlin Story House. All Right Reserved. 訪客人數:28,53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