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讀」在農業首都的雲林,也許可考慮將「書法」這門藝術在地生根化、普及生活化,有個「書法藝術節」如此風雅共賞書香滿溢、修身養性的好風氣的吹起,或許可以墨重新改寫刻板印象有機會將雲林染黑成為「書法的故鄉」。
摘自網路新紀元週刊170 【人生感悟】晴耕雨讀的智慧
「晴耕雨讀」一語取自三國時代諸葛亮的《鳳翔軒》:「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中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晴耕雨讀」的意義在於晴天外出耕作農事,雨天留在家中勤讀詩書,充分珍惜時光豐富人生,這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的真實寫照。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思想家和軍事家,諸葛亮是後人的楷模,他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他的生活與處世的方式也讓後人獲益匪淺。諸葛亮在離世的前一年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遍讀中華史書,此這中華兩千年來最著名的家訓之一,也是最精短的家訓之一。《誡子書》融匯了一代高人的心血與智慧,並對諸葛世家影響深遠。綜觀《誡子書》,寥寥八十餘字,所談都是「修養」二字。修養的對象,一則為身,一則為心,亦即修身養性之謂。身與心的關係在於:心變則必身變,身變則未必心變,然而心的歷煉首先從身的歷煉開始。修養的目標,入世則建功立業、濟世利人,出世則入道得法、返本歸真。諸葛亮本人就是身體力行的典範:他鞠躬盡瘁,死後而已,為後世樹立了「大義」的標準;知天命而盡人倫,懷大志而拘小節,由儒而道,自在道中;《出師》二表動天下,七擒七縱展大略,他非凡的智慧與才能在三國鼎立爭雄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管人類社會如何變化,這蒼茫宇宙之中總還存在著許多恆古不變的運行規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生活,對於生活在大都市的現代人來說似乎已是天方夜譚,但是如何修身養性、如何選擇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卻是人類永恆的課題。在短暫的人生中,無論天晴或下雨,都能主動的把握人生,樂觀豁達的積極修行,有鬆有弛,進退有度,那才是大智慧的境界啊。 |